--> 首届中国旅游企业家年会主题论坛:探讨新场景新物种是怎样炼成的? - 中国旅游协会_大发体育_外围足球app下载-【唯一授权官网】@
 

首届中国旅游企业家年会主题论坛:探讨新场景新物种是怎样炼成的?

发表时间:2025-06-28 15:01


当废弃矿山变身文化度假小镇,机械巨兽成为改变商业街区的城市IP,荒芜矿坑化身北欧风“小冰岛”……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正成为中国文旅“新物种”的鲜活实践。6月26日,首届中国旅游企业家年会“旅游新场景和旅游新物种”主题论坛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全国文旅创新前沿的操盘手齐聚鹭岛,解码现象级项目背后的颠覆逻辑,为行业绘制未来图景提供了鲜活的创意和能量。



熊晓杰《新文旅 新物种 新趋势 新方法》


文旅战略营销专家、时代文旅董事长熊晓杰开篇点题,在“一切皆文旅,文旅赋能一切”的新时代,出现了与过往文旅项目不同的新物种。按熊晓杰的定义,新物种指对行业趋势敏锐、经营模式差异化、技术突破且体现人文价值的项目,他列举了20 个文旅新物种,如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熊洞街等,并总结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具备“发现之美、创意之美、人文之美”。熊晓杰同时针对文旅的新趋势和新方法进行了阐述。这也是时代文旅成立近七年来针对中国文旅市场所作出实践和理论探索的成果的提炼。他尤其强调,战略定位、娱乐化营销、企业媒体化三位一体,是最适合中国文旅行业的工具和方法论。









魏海滨《熊洞街打造城市IP乐园品牌的探索实践》


大连博涛联合创始人魏海滨在论坛上提出“文旅新物种不是流量收割机,而是城市灵魂的唤醒者——当机械巨兽成为市民的骄傲,文旅才真正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进化”。围绕熊洞街项目,他总结了三大核心观点:首先是技术破界,激活城市记忆。将4800㎡废弃工业厂房改造为沉浸式IP乐园。通过自主研发高6米的仿生机械巨兽“熊北北”实现了技术破圈,让工业遗产变身城市情感符号,年吸引游客150万人次;其次是IP的生态构建模式。拒绝“网红打卡”逻辑,为IP构建完整“生命叙事”,将项目级IP升维成为城市形象级IP,让熊北北、熊洞街与大连人三者连接,实现38%复购率。最后是通过主客共享激活城市基因。保留大连三代人集体记忆的厂房基底,实现文化、商业和工业遗产保护的国家级三重认证,带动周边20万㎡园区产业升级。








熊慧 《从废弃矿山到文化小镇的蝶变》


“这里曾是满目疮痍的废弃采石场”,九牛文旅副总裁熊慧讲述了望仙谷的十年蜕变历程:在生态修复中植入崖壁民宿、非遗工坊、沉浸式夜游,让这个赣东北山区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生态修复成本占总投资的23%,带来65%的游客复购率。其运营核心是“从1.0卖照片到4.0卖文化”的进阶路径。利用矿坑地形打造核心吸引物——悬崖民宿,让地质创伤成为美学震撼。拒绝“凭空造景”的景观堆砌,挖掘在地基因。通过文旅流量赋能,带动周边乡镇爆发式增长,年解决就业3万余人,实现文化活态传承。








陈长春 《乡村的美学价值与运营转化》


隐居乡里创始人陈长春提出“乡村的终极目标是故乡”,并分享留坝县实践经验:政府引导+百姓主体+社会补充。从小院开始,拒绝大拆大建,用30-100万/院的低成本改造闲置农宅,保留土墙灰瓦原貌,提炼中国院落四重美学空间(室内/檐下/庭院/田野),以“轻改造”保留原乡肌理。让房价达2000元/院的民宿仍保持92%入住率。通过创新贯彻“村集体持资产+村民服务+企业运营”架构,村集体持有资产、运营商负责内容、政府配套基建,带动200户村民自主投资民宿,实现“开门是生意,关门是生活”的民宿生态。十年间落地42个乡村项目,验证了“让农民踮脚够得着”的可持续路径,使乡村从“政策洼地”蜕变为“情感高地和经济沃土”。他最后指出,“每一座闲置的农宅,都曾是一家人的宫殿;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一段自己的传奇”。








钱莉娜《从0到爆火,如何引发文旅新场景革命》


达那也金华小冰岛联合创始人钱莉娜提出,文旅新物种的本质是创造极致的情绪场景。她以金华废弃矿坑改造的“小冰岛”为例,通过以“损”为进、以“退”为守、以“无”为用的长期主义道路,打造了达那也的品牌生态体系,将非传统资源区转化为情绪消费场域。项目拒绝依赖硬件堆砌,坚持“褪去商业浮华”,用小红书精准种草与碎片化私域运营,让目的地成为情感容器,打造符合当前时代消费者认知和审美的产品,让游客为“冰川废墟下的婚礼”“雾中独舟”等场景背后的孤独美学付费,实现72小时破圈。未来二期将深化“全息投影+私汤温泉”的沉浸叙事,这些实践印证了其“文旅之道,在隐不在显,在养不在造”的观点。








尹成《亲子乐园如何成为文旅场景新标配》


大未可可董事长尹成提出,亲子文旅的未来在于用轻体量内容重构空间价值,解读亲子业态如何从“配套设施”成为驱动文旅项目成功的“新标配”与“强心剂”。他以土拨鼠俱乐部为例,通过“无边界沉浸式剧本”打破传统乐园边界,打造第三代沉浸式剧场乐园。孩子们在其中可以化身考古学家挖掘恐龙化石,亦可以作为船长破解海洋谜题,在3000㎡空间内实现职业体验与剧情任务的深度融合。这种“去设施化”模式,单店投资仅传统乐园1/3,却依托模块化IP场景与NPC互动剧场,使年均复游率达4.2次。并通过“主题乐园+农旅基地+城市公园+度假酒店”的全场景渗透,激活在地亲子经济的活力与潜在价值。








蔡尔发《解锁爆火新文旅项目“鹿尔花园”与城市公园结合的创新密码》


鹿尔花园”品牌创始人蔡尔发提出,公园运营的本质是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动态平衡,城市公园的二次生命在于成为户外美学生活空间。他以成都鹿尔花园为例:在市政公园30亩闲置绿地植入“浮岛森林”、梅花鹿互动、森林小火车等场景,通过“高颜值设计+萌宠互动”延长亲子停留时间至6小时,实现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他指出,新文旅核心模式是“政府提供场地+国企负责基建+民企专注运营”的三方协作轻资产模式。鹿尔花园的成功,是“四好运营法则”(好看、好玩、好用、好管)与政企共生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蔡尔发在最后强调鹿尔花园期望打造一种健康、自然、轻松、愉悦、安逸、巴适的生活方式,营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场景。








圆桌对话:文旅新物种是如何产生的


在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骁鸣教授主持的圆桌对话中,四位文旅创新实践专家围绕“文旅新物种的产生”展开深度探讨。
九牛文旅副总裁熊慧提出提出创新创意是核心驱动力,强调望仙谷通过设立产品研发部门突破传统规划模式,以差异化场景打造核心竞争力,打破固有思维。同时指出当前面临科技应用与专业人才短缺的双重挑战。
博涛文化联合创始人魏海滨则从生物学视角剖析,提出“基因突变”理论:新物种诞生需兼具企业主动变革的勇气与应对外部环境剧变的适应力。他强调内部创新常遭遇旧体系阻力,需领导者坚定推动才能破局。
MAO Livehouse副总裁殷浩以“情感共振”定义新物种本质,指出需持续迭代年轻群体的语言系统,通过复合场景延伸体验时长,让不同代际用户在文化空间中形成情感记忆与代际传承。其与上饶文旅项目的联动实践,印证了跨场景融合的价值。
壹禾创展A-PLANT创始人廖芳则聚焦城市更新中的生活美学,以武汉昙华林等项目为例,揭示“先生活后文旅”的逻辑——通过在地居民与游客需求的动态平衡,在历史空间中激活“共生式”新场景,但坦言该模式尚未形成标准化解决方案。
张骁鸣教授总结指出,新物种孵化需要打破行业藩篱,持续创新。圆桌对话不仅揭示了政策、资本、创意协同的产业规律,更为文旅教育带来启示:未来需强化产品研发与运营人才培养,以支撑行业创新生态。






微信公众号
视频号